日期:2025-09-13 11:54:46
当黄土山坡的沟壑间被建筑垃圾与生活垃圾填满,当太阳能发电板的绿色能源愿景旁堆着散发异味的废弃物,山西闻喜县畖底镇的这一幕"生态反差剧",撕开了基层环保治理的一道裂口。视频中那片触目惊心的垃圾带,不仅是对自然地貌的侵占,更是对"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"理念在执行末梢的拷问。
垃圾围山背后的治理惰性
从视频呈现的垃圾规模与种类来看,如此大量的建筑垃圾与生活垃圾无序堆积,绝非一日之寒。衣物、建材、杂物形成的混合垃圾带,既暴露了违规倾倒的监管盲区,也折射出基层垃圾处理体系的滞后。按照我国《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》,无论是工业垃圾还是生活垃圾,都需经过分类、运输、合规处置等流程,而畖底镇的垃圾随意堆积,显然越过了法律与制度的红线。
展开剩余63%更值得警惕的是"反差式污染"的隐喻意义——当区域发展中"绿色转型"的口号喊得响亮,太阳能发电等环保项目高调上马时,却对近在咫尺的垃圾污染视而不见。这种"选择性环保"背后,是治理重心的失衡:或许地方更乐于追求可见的"绿色政绩",却对耗时费力的基础污染治理疏于投入,最终让生态保护沦为"面子工程"。
基层环保的"最后一公里"困局
发布者"人民巡视"的诉求直指环保局,这一看似简单的呼吁,实则道出了基层环保监督的痛点。为何垃圾堆积到形成规模,仍未进入监管视野?是巡查机制存在漏洞,还是存在"民不举官不究"的被动治理心态?
现实中,基层环保常面临三重困境:其一,部分乡镇环保力量薄弱,专职人员不足,难以覆盖全域巡查;其二,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滞后,县域内合规填埋场或焚烧厂的覆盖半径有限,导致偏远区域成为"管理真空";其三,问责机制的"宽松软",使得"整改通知"替代了实质性治理,久而久之形成"污染-曝光-短暂整改-再污染"的恶性循环。畖底镇的垃圾带,正是这些困境交织的产物。
从舆论曝光到长效治理的关键一跃
舆论监督是推动问题解决的重要开端,但真正的生态治理,需要从"曝光后整改"的被动模式,转向"源头预防+全程监管"的主动治理。对畖底镇而言,当务之急是启动垃圾清运与无害化处理,同步排查违规倾倒责任方;但更重要的是建立长效机制:划定垃圾禁倒区、完善乡镇垃圾收运体系、将环保考核纳入基层干部政绩评价硬指标。
生态保护的成色,从来不是看口号有多响亮深圳股票配资论坛,而是看每一条沟壑、每一片山坡是否真正得到守护。畖底镇的垃圾污染警示我们:唯有打破"重宣传轻落实""重显绩轻潜绩"的治理惯性,让环保监管的眼睛真正向下、盯住细节,才能让"绿水青山"从标语变成触手可及的现实。
发布于:山西省富深所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