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期:2025-07-12 16:12:15
盛夏的淮河岸边,蚌埠市怀远县龙亢农场小学的教室里传来阵阵欢笑声。7月8日下午,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支教团队为该校20余名学生开设“兔子竹灯非遗体验课”,通过融合花鼓灯、泗州戏等蚌埠本土文化元素的教学活动银川股票配资,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传统手工艺的魅力,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活力。
孩子们和老师共同完成作品(丁瑶 摄)
“大家看这张老照片,明清时龙子湖畔的中秋灯会上,孩子们追着会蹦跳的竹灯跑,灯面上画的扭腰摆胯小人,正是咱们蚌埠的花鼓灯呢!”支教老师王其云手持一张泛黄的老照片,向孩子们讲述竹灯与家乡的渊源。
在讲解传统兔子灯制作技艺时,王其云着重强调“竹有骨、纸有魂”这一核心要诀。她一边现场演示,一边向孩子们细致解读其中的门道:选取涂山脚下生长三年的青竹,将其剖成仅三毫米粗的细篾,才能弯出造型圆润的兔头;而用来糊灯的纸张,需经过淮河水浸泡处理,这样既能起到防潮作用,又能保证良好的透光性。这些世代相传的制作技巧,凝结着老一辈手艺人的生活智慧。考虑到小学生的操作安全,支教团队做了贴心改良:用激光切割的木质框架替代竹篾,尖锐处全部打磨圆润,还准备了简化花鼓灯舞姿贴纸、石榴花干花包等材料,让孩子们轻松上手。
王老师讲解传统技艺的门道(丁瑶 摄)
材料分发环节,带有自然纹理的木质框架与轻薄透光的压花宣纸,迅速抓住了孩子们的目光。四年级学生轩轩举起框架,神情兴奋,专注地研究着如何将兔子耳朵边缘的宣纸贴得紧实,让其如同张公山轮廓般挺立有神。
搭建骨架过程中,教室内不时出现孩子们遇到困难的场景。四年级学生濠濠眉头微蹙,手中的框架因兔子头部始终歪斜而难以放稳。支教老师见状,随即蹲下身子,细致地帮他调整——将后腿的木质条稍向下压,模拟小兔子蹲身欲跳的姿态以稳固重心。在老师们的指导下,一个个造型略显稚嫩却灵气十足的兔形框架陆续组装完成。
彭炎炎老师帮助孩子拼骨架(丁瑶 摄)
糊灯面环节俨然成了一场热闹的创意展示。孩子们手持胶水,仔细地将彩纸、干花粘贴在框架上:有的临摹样品上的花鼓灯舞姿,让竹灯呈现出家乡舞蹈的韵味;有的描绘龙子湖的游船与湖心岛,把家乡风光融入灯中。
当支教老师为完成的竹灯装上LED灯串,暖黄的光晕瞬间充盈了整个教室。小杰举着自己的作品,难掩喜悦,他的兔子灯内部光亮如小太阳;其他小朋友也惊喜地发现,灯光透过石榴花贴纸,在墙投下晃动的“花海”,其中隐约可见花鼓灯的扭摆身影。
孩子们与老师讨论竹灯不同形态(丁瑶 摄)
队长张雪婧望着教室里晃动的兔影,强调相较于作品的精致度,这堂课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让孩子们认识到,非遗并非博物馆中陈列的“老物件”,而是可以亲手触摸、亲身参与的生活文化。当孩子们提着自己制作的竹灯走过淮河大坝时,会明白这些光影中不仅承载着蚌埠的故事,也蕴含着他们与老手艺之间的约定。
孩子跟队长张雪婧合影(丁瑶 摄)
下课铃响,孩子们提着竹灯排成小队沿走廊前行。夕阳为晃动的兔影镀上金边,在墙上跳跃成流动的星河——那不是普通的光影,是淮河千年文脉在儿童手中流转的具象,是花鼓灯的韵律在时光里凝固的脉动,更是非遗技艺穿越岁月尘埃、与新一代对话的温柔回响。
师生共同合影(丁瑶 摄)
这些从淮河岸边跑来的“精灵”,提着的哪里只是一盏灯?那是竹篾里藏着的淮河智慧,是皮纸上印着的蚌埠记忆,是老辈人用桐油浸过的时光,借着孩童的手掌,重新获得了跳动的生命。当兔影在墙上跃动,恰似非遗传承的接力棒,从涂山脚下的青竹里跑出,从淮河水浸泡的纸韵中飘来,在孩子们的笑声里完成了一次温柔的交接。
(丁瑶 唐晓童)银川股票配资
富深所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